所謂錯過,並不是什麼「如果那時再努力一點」, 或「要是做了另一個決定」就好的事。
─張蕙菁〈給冥王星〉
我想很多人是因為看了〈下個星期去英國〉的MV才認識這本書,
說來慚愧~雖然我一直有在關注張蕙菁這個作家,
不過這本書在去年歲末購買之後,也直到最近看了MV才拿出來閱讀,
大概是因為張蕙菁是歷史系的,
受到學術方面思為訓練、大量閱讀史料的緣故,
有時一些觀點會滿特別的,
在本書裡也有大量與歷史事件相連結、對照的篇章,
以下節錄一些較有感覺的句子~簡單的說說心得而已:
有些人你也是在小時候便認得了他們,但卻在多年不見,各自已在人生另一個階段時,
重新有了一種成人對成人的關係,像表哥。
─〈姨丈〉
我也有一些年紀相差很多的表哥、表姐或堂哥、堂姐,
以前他們總把我當小孩~所以也不太會跟我多聊,
尤其是他們上高中、大學之後,
其中還有一些是只有過年過節會見到面的~更是不熟,
等到我也上大學以後,
因為多數人在台北~有時長輩會想約大家聚餐,
由於我年紀小~就負責聯絡囉!
漸漸的其中幾個又熟了起來,
開始上班之後,
有家族聚會時~也稍微可以插上一些話題,
感覺比較像是成人對成人的對話~此時真的會有長大了的感覺。
最後一次見到你的路口,我現在才明白那原來是一條河,或是一道地層下陷,
從那裡開始時間有了不停的轉速,我們再也不站立在同一個地面了,
從軌道最靠近交錯的那一點,逸出朝向全然不同的宇宙。
─〈給冥王星〉
有些人可能曾經很熟悉,
因為升學、就業或是種種原因而分別了,
也不知怎麼的就總是沒有見面的機會,
或許偶爾還會從一些共同的朋友那聽到一些彼此的消息,
甚至你根本就有他的聯絡方式...或間接可聯絡上的管道,
但就我來說...如果不是要辦同學會類之類的,
總是會覺得突然去聯絡人家似乎怪怪的,
嗯啊~我個性中就是有這種彆扭的部份,
會想...我很在乎這個朋友...但人家是不是也這麼想呢?
如果聯絡了...是要約出來聚聚嗎...見了面會沒話說?
若這朋友還恰巧是個異性~還會想說人家父母會不會覺得很奇怪這類的,
反正我就是個想太多的卒仔~~所以許多朋友就這麼默默的消失了,
在最初提到陳綺貞的〈下個星期去英國〉MV裏引用的也是這段,
感覺觸動了心裡的一個角落,
這首歌說的又是另一個情況,兩個曾有過相同夢想的女孩,
現在雖然同樣堅持在音樂的路上~卻是全然不同的方向,
似乎靠近卻又遠離,
唉~好朋友若是遇到兩個人在事業或是某個共同領域的成就高低有別時,
只要有一方有覺得黯然的心情或是介意時,往往是友誼斷裂的開始,
而人生中的很多事、很多抉擇,
常常都要等事過境遷之後你才明白其中的影響,
而這個「之後」可能是一、兩年...也可能是一輩子,
只能學著讓自己做不後悔的決定,
又或是選擇寧願後悔也別留下遺憾。
另外在朵朵小語裡也有看到冥王星的篇章,
在你個人的太陽系裡,距離最遠的那顆星,已經被流放到軌道最外圍,
所以你又何必念念不忘呢?
─朵朵小語《花開的時刻‧冥王星》
我想冥王星還是多半給人一種「遙遠」、「例外」的感覺,
還有部電影《冥王星的早餐》還沒看過,
有空在去租來瞧瞧吧!
我與柯裕棻聊起這《韓熙載夜宴圖》時,她也在書刊上看過這畫,但不知怎麼竟有種印象,
以為前兩段與第三段分屬兩張不同的圖:「原來是同一幅畫啊,竟然像是兩個時代。」
─《一千年夜宴》
柯裕棻也是我喜愛的作家之一,她們兩人的筆調都有種「冷靜」的感覺,
但卻又有著各自特色~(我評論的課一向分數不高,就靠大家自己去體會吧!),
哈~其實一開始看到這裡只是驚覺原來他們是朋友,
而本篇對於《韓熙載夜宴圖》的由來典故、對於細節畫面的聯想都說的很詳細,
即使沒有真的看過這幅圖,
大概也能約略的感受到在熱鬧的筵席之後,
終歸曲終人散的蒼涼感~而與自身的經驗相連結,
雖然以前也去過故宮逛大街,
高中美術老師也帶我們欣賞了不少國畫,
說不定這幅在歷史課本裡還有出現過,
但我從未像這樣仔細的閱讀一幅畫,
也許以後有機會能品味出另一番樂趣。
對許多人而言,周末晚上不該在家,應當去玩,是城市藏的強大邏輯,
不斷更新主題的餐廳、夜店、雜誌的上報導,都給你一種印象,
周末就該是玩樂的─好像玩樂才是人際關係成功的證據,消費時代的美德。
─〈尋歡作樂〉
已經忘了何時開始看PTT的美食板,
其實我不是那麼重吃的人,
但有時是有朋自遠方來,
總要有些口袋名單可以好好款待人家,
另外就是在心情低落時~會需要一些甜點的慰藉,
不過最近發現我很想念師大夜市一代的雲泰料理,
這應該也可算是一種另類的鄉愁吧!
目前還在台南沒找到好吃的泰式料理~有人知道的話要記得告訴我喔!
另外像〈手工鞋作坊〉裡提到,
一直以為〈木偶奇遇記〉裡製作小木偶的是個老鞋匠,
這種像是「銘印」一般的錯誤印象,
我似乎也有過幾次,
最蠢的應該是小時後一直以為有句成語是叫「臥膽嚐薪」,
明明不合邏輯卻不疑有它 XD
還有〈暱稱的流浪〉一篇,
訴說著許多人慣常再MSN上以暱稱作一種「小型的廣播」,
半公開卻又有著侷限性,
這種比喻還挺有趣的,
也很貼近事實。